我在作夢嗎?

文/Bukut 校長  最後修改:2018/01/12 15:28 
寒雨飄緲的晨冬,雖是屋內,但依舊感受到冷冷的寒意。這樣的氣候,任誰都不願爬離溫暖的被床。有一群孩子,在這樣的天候裡,卻是不得不起床,他們的心中存有疑惑,我要不要去原聲?我可不可以不去?這是一連串毅力的考驗。



其實不只是孩子,自己也常陷入掙扎的困境中,自問自己幹嘛沒事找事做?好好的日子不過,搞什麼假日學校,現在想要度個假都找不出空檔,每個星期六跟孩子一樣,不分寒暑,每天一早便須起床,捨棄長年養成的習慣-慢跑,開著車去載菜(孩子們兩天的伙食)。上了一天的課,晚上還要跟孩子一同睡在硬梆梆的木板地上。第二天一大早還得準備孩子的早餐,甚至還被旅客誤認為是賣早餐,還被嫌賣的早餐樣式太少,真是自找罪受。

有人常開玩笑說,都是因為我愛作夢,害很多人一起跟著受罪?說我是罪魁禍首。是不是禍首其實不重要,重點在於這件事該不該做?原住民長期居於山林,過著日出而做、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。大自然山林的物資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,形塑了原住民「浪漫」的性格。這原本不是件壞事,但面對快速進步、競爭激烈的的時代,如果還陶醉在這「浪漫」裡,只會讓原住民被邊緣化,不斷的複製貧窮。

面對當前快速變遷的時代,原住民傳統的社會結構、傳統價值面臨瓦解,亟待重建。在這樣關鍵的時刻,原住民社會需要許多菁英的力量來建構新的價值體系,重塑新的社會規範。原住民的社會並不乏知識份子,但卻少有對族群文化內涵的體悟與使命感。不少人積極爭取原住民權益,但卻存著獲取政治權益的欲望,所謂為族群、為文化,往往只是讓自己更有權力的糖衣。其實我們今天要的不是要去爭取更多,而是要去學習付出,這是我們所缺乏的。

過去政府對原住民的錯誤定位,導致了錯誤的政策,讓原住民養成被施捨的習慣,大家習慣了「要」,結果陷入了狹隘的價值觀與思維,這不利於族群永續發展。今天原住民社會所要建構的,是要從族群文化出發,建立多元的國際觀;所要的菁英,是在生活態度、價值觀念、文化認知正確的菁英,而非只是為己的菁英。原聲音樂學校所要培養的,就是這樣的菁英。我們知道這是一項艱鉅的工作,但卻是必須要做的事。提供孩子機會,改變孩子的態度、思維與價值觀,才能改變孩子未來的命運,只有孩子的命運改變了,才有機會重新建構原住民新的價值體系,今天如果不做,原住民只能成為永遠弱勢。

孩子雖然辛苦,但這是必須的過程。每次聽到家長說心疼孩子沒有假日,心裡會湧起激動,很想破口罵人,原住民必須有所覺悟,現在心疼孩子一時,將來說不定會心痛孩子一生。住院期間黑導曾問我,每天那麼辛苦為何?我回答曰:「肉體雖然辛苦,但看到孩子的改變,心裡的滿足與快樂是無可取代 的。」其實我心中對這群孩子充滿感激,因為他們給我的快樂與滿足,是任何物質無法換取的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INSTAGRAM FEED

@soratemplates